English

名画的秘密

1999-05-12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《拍卖苏富比》,是英国资深记者彼得·华特森费时5年时间,化身为艺术品鉴赏家,结合英国电视台的协助,亲自走访意大利、印度、纽约等地,深入查访百年老店苏富比如何进行非法买卖古董与名画的故事。整个调查过程不仅挽救了价值连城的古董,私枭也因此落入法网。下文摘自《编译参考》1999年第4期,李永平译。

价格就是一切?

1996年,景气开始缓慢回升。七八千万美元标购一幅画的风光,固然已经不再,但毫无疑问,艺术品的价格渐渐攀升到往日的水平。凡·高的一幅画以1400万美元成交,而美国画家萨金特(JohnSingerSar?gent)的一幅作品也能卖到1100多万美元。这年秋末,在纽约德狄加(Degas)的一幅画以超过1000万美元的高价转手。

10月底,我搭乘“欧洲之星”(Eurostar)快车,穿越英法海底隧道,到巴黎参加毕加索肖像画展览会的一项不对外公开的预展。其中一幅画《镜子》(LeMiroir)1989年11月我在纽约一场拍卖会上看见过:当时,它以2640万美元高价,被卖给一个日本人。

如今站在《镜子》前,周遭环绕着毕加索的其他杰作,我的心情非常复杂。当然,在这样的一场画展中,我们实在不应该想到金钱的问题———我们的反应主要是美学的。然而,事实是,在今天这个富丽堂皇的艺术市场上,金钱的影子是无所不在的。凝视着《镜子》,我忽然领悟到,我们正在制作的第二集电视节目,至少得再加进一份文件。1980年代,艺术市场一片荣景时,人们都认为,艺术品应该被当成一种投资工具。最能反映这种态度的,是苏富比公司创办的一份刊物。它宣扬苏富比公司“价格就是一切”的艺术观,把苏富比公司和其他拍卖行区隔开来。这份刊物名叫《艺术市场公报》(ArtMarketBulletin)。霍哲斯交给我的一份文件显示,它污染了艺术品市场的整个交易体制。

由收藏转为投资

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整个背景,我们必须回溯到1989年。那年,艺术品市场的景气达到最高峰——1988年情况不错,接下来的一年更好。当时拍卖场上锋头最健的画作,无疑是毕加索的自画像《我——毕加索》(YoPicasso)和潘托摩(Pontormo)的《柯西摩肖像》(PortraitofCoslmo)。毕加索自画像的收藏者,是胡玛纳(Humana)连锁医院的创办人温德尔·彻里(WendellCher?ry)。6年前,花500万美元买下这幅作品,1989年5月,他以4790万美元的价格把它卖出,使它成为全世界第三贵的画作。潘托摩那幅画的情况稍有不同。多年来,它一直以长期借贷方式,悬挂在纽约市弗里克美术馆(FrickCollection)。如今,它的主人决定趁着市场行情看俏,将它脱手。同一个月,这幅画在拍卖会上以3520万美元成交。

这可真是令人激奋的一年。年初,苏富比公司宣布,4月间,他们将开始拍卖”英国铁路工人退休金基金会”所拥有的收藏品。英铁基金会做出这个决定,可说十分明智。当年它大量收购艺术品,作为一种投资,现在应该是获利了结的大好时机。

那年春季,英铁基金会的收藏品表现得十分抢眼。毕沙罗(Pissarro)的一幅肖像画,1978年买进时价格33万英镑,如今却卖到132万英镑(250万美元);莫奈的一幅圣母像,价值从1978年的25.3万英镑,跃升到10年后的671万英镑(1275万美元);马蒂斯的一座青铜像《两个女黑人》(DeuxNegresses),1977年只值得58240英镑,如今却卖到39倍的价钱——176万英镑(334万美元)。那天,英铁基金会总共卖出25件艺术品:当年以340万英镑买进,现在以3520万英镑(6688万美元)卖出。这项投资每年增长20.1%,扣除通货膨胀则为11.9%。

日本掀起炒作旋风

日本经济起飞,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重要的政治、社会和经济发展之一。日本的崛起,对国际艺术品市场也造成强劲冲击。

1985年,“国际广场协议”(InternationaIPlazaAgree?ment)促使日元对美元升值40%,日本人才大举进军世界各大拍卖场,使得80年代末期的艺术品市场,出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。1985年的协议签订后,只不过18个月,日元就对美元升值100%。日本人挟着巨资,开始在西方拍卖场上大肆采购艺术品。1990年5月,日本人在艺术市场的炒作达到了顶点。仅仅两天之内,一位名叫RyoeiSaito的日本收藏家,以16060万美元的天价,一口气买下凡·高的《医生画像》和雷诺阿的《磨坊风情》。

然而,到1991年初,日本人的“艺术泡沫”就开始被戳破。一家主要交易商宣告倒闭,留下2000到4000幅画作,让债权银行拍卖。更诡谲的是,一连串的丑闻相继发生。它显示,日本人真正爱的并不是艺术品本身:他们之所以愿意出高价购买西方画作,主要是因为,这些艺术品可以当成一种工具,用来掩饰金额庞大的非法土地买卖。其中,最为人诟病的一桩个案牵涉到一家大阪商社。在三笔交易中,它一口气买下的西方画作,不下7437幅之多。

高价买画只是手段

他们至少以两种方式,非法利用这些艺术品。一种是,由集团中的一家公司以一种价格把一批画卖出,然后由同集团的另一家公司以另一种价格把它买进:一进一出之间,数额庞大的金钱突然“隐没不见”;另一种情况是,一家房地产公司以政府订定的价格——比“真正”的价值低——买进一笔土地,而大阪这家商社就会以极低的价格把一幅画卖给地主,然后,过了几个月,再以高价将这幅画“买”回。这一来,它就能够暗中满足地主的要求,而不致违反法律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